对于组织我个人的看法是:铁素体+粒状珠光体+保持马氏体位相的回火索氏体(Ferrite , Spheroidized Pearlite and Maintain the martensite figure of the tempering sorbite)
当感觉组织反常时还对其硬度进行了测试,发现其硬度很低,只有172HBS~174HBS,完全没有达到45#钢调质处理所应该达到的硬度。
烦请各位对这个金相图片做出更加深刻明了的解释,并且说明一下产生这种组织的原因。
下面是个人对形成原因的一些猜测:
由于45#钢的淬透性(Hardenability)比较差,而且在淬火的时候并没有进入完全奥氏体化(Austenitizing)温度,导致试样没有完全淬透,只有少部分的铁素体(Ferrite)和珠光体(Pearlite)在加热过程中转变为奥氏体(Austenite),从而使其在淬火后形成的马氏体(martensite)并不多,以至于在后续的高温回火只形成很少的回火索氏体。
这是此试样的金相图片,个人认为组织为:铁素体+粒状珠光体(Ferrite and Spheroidized Pearlite)。
刚开始认为其组织为:铁素体+粒状珠光体+保持马氏体位相的回火索氏体(Ferrite , Spheroidized Pearlite and Maintain the martensite figure of the tempering sorbite)。但是通过相关分析确定回火索氏体存在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所谓回火索氏体是经过高温回火后的产物,由于回火温度较高使碳化物进一步聚集长大,所以索氏体的特征为铁素体+细小颗粒状碳化物。
它是属于珠光体的范畴,只是因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片间距有差别,就是因为这样的差别使其在硬度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图2)。随着片间距的缩小,其硬度不断的增大。这是由于珠光体在受外力拉伸时,塑性变形基本上在铁素体内发生,渗碳体层则有阻止滑移的作用,滑移的最大距离等于片间距。片间距越小,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越多,对位错的阻碍越大,即塑性变形抗力越大,因而硬度和强度都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