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90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发表于 2008-11-29 13: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楼主
显微孔隙(内部过烧)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钢中存在碳的正偏析带(区),二是终锻(轧)温度过高,其中终锻(轧)温度过高起主导作用,所以又称为“内部过烧”。
如果终锻(轧)温度不高,即使碳偏析很严重,也不会产生显微孔隙,但碳化物带状、网状会很严重,还可能出现碳化物液析;如果终锻(轧)温度过高,碳偏析不严重时也可能产生显微孔隙。
楼主使用的原料是锻件,已进行过高温扩散退火,没有必要使用这么高的加热温度,这样做等于又进行了一次高温扩散,在轴套上碳偏析已大为改善。如果还存有原料,建议进行碳化物不均匀及显微孔隙检验,以认定是否符合GB/T18254的规定。
楼主做的断口淬火温度过高,实际体现的是相当于终锻(轧)温度在1200℃的内部结构。
显微孔隙就存在于碳的正偏析带中,所以在纵向呈条带状分布。另外,碳的正偏析带在淬火后容易过热,在断口上也会有所体现。
上述观点是把缺陷定性为严重的显微孔隙的基础上而得出的,仅供参考。
加热温度高一些对改善碳偏析是有益的,关键是控制始锻温度,始锻温度决定终锻温度。
对于钢厂报告,主要印象是光学金相照片太差劲,又不标放大倍数。
下面是我在本论坛上看到的一个帖子,我认为很好,就保存了。供你参考。
其实锻造温度的选定最终的目的就是控制终锻温度在800~870℃,
正常的锻造温度一般控制在1050~1100℃.
选定的时候,主要是依据锻造工序的长短而定的,比如说在锻造工序较长的时候,
锻造温度可以控制在1150℃,避免在最后辗扩的时候由于温度降低造成辗不动的现象,
因为整个锻造过程都有金属形变,所以晶粒也不会过分长大;
又比如说,当需要在辗扩工序返工的时候,由于后面只有辗扩一道工序了,为了防止终锻温度
过高,往往只需要将工件加热到900℃就OK(国内的锻造是很不注意这一点的).
温度控制就如楼上所说,用热电偶、红外检测+目测都可以实现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