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8098|回复: 14

[求助] 请问板条马氏体和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怎么区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6 14: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急问:请问板条马氏体和贝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怎么区分?
非常感谢!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0-5-26 18: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板条M由多片且平行组成一束,B片与片之间有一定夹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5-26 20: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金相图谱上看到的无碳贝氏体也是平行的啊

签到天数: 177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0-5-26 2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二楼的观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8 2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板条马氏体与贝氏体在形态上很容易区分的,下贝氏体呈针状,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态,组织特征很明显。有时候无碳或低碳贝氏体与板条马氏体易混,可结合具体材料、具体工艺分析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0-6-13 05: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讲的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13 07: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yjh3308


    楼主请看看这个:
    1.贝氏体(B)—原系外来语(Bainite)译名,因这种组织的发现人E.C.Pain而得名,台湾文献译为变韧铁。贝氏体乃是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或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碳化物(Cm)的机械混合物,其组织形态,性能和形成过程均不同于珠光体,它的Fe3C分布在呈羽毛状或呈针状的铁素体(F)中。贝氏体由于形成条件不同而具有多种形态:如上贝氏体(B上)为过冷奥氏体(A)在550~400℃温度区间等温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呈羽毛状。上贝氏体(B上)常沿奥氏体(A)晶界形核,向晶内发展。从电子显微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平行的铁素体(F)条间有短棒状或串珠状渗碳体(Fe3C)断续分布,其硬度为35~45HRC;下贝氏体(B下)是过冷奥氏体(A)于400~200℃温区所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黑暗色片状(针状或竹叶状),互成一定角度。电子显微观察及X射线结构分析得知:这种组织乃是由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与其长轴成50~60°角度分布的碳化物质点形成的,其硬度为45~50HRC。贝氏体还有粒状、蝶状等结构形态。
    2.马氏体(M)—原系外来语(Martensite)译名,台湾文献译为麻田三铁。马氏体是碳在α-Fe晶格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马氏体组织是奥氏体(溶有充足的碳原子)过冷到低温区(如240℃以下)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与其他固态相变所不同的是:较变无孕育期,属于无扩散型相变,当奥氏体快冷到Ms点(马氏体开始转变的临界温度)以下,立即(爆发式)形成,其形成数量与等温时间无关 ,只随温度的不断降低而增加。低碳钢中的条状马氏体和高碳钢中的片状马氏体为常见的两种形态。马氏体硬度很高,并与含碳量有关,如T8钢的马氏体硬度可达62~65HRC。用4%硝酸酒精溶液或维列尔试剂腐蚀,马氏体可染成黑色。
    3. 条状马氏体
    主要形成于含碳量较低的钢中,又称低碳马氏体。因其形成于200℃以上的较高温度,故又称高温马氏体;因其精细(亚)结构为高密度(一般为0.3~0.9×1012cm/cm2)位错,故又称位错马氏体。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条状马氏体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呈束状排列。近于平行而长度几乎相等的条状马氏体组成一束,或称为马氏体“领域”(即板条群)。板条群的尺寸约为20~35μm,由若干个尺寸大致相同的板条在空间位向大致平行排列所作组成,在原奥氏体的一颗晶粒内,可以发现几团马氏体束(即几个板条群,常为3~5个,每一个板条为一个马氏体单晶体,其尺寸约为0.5μm× 5.0μm ×20μm),马氏体板条具有平直界面,界面近似平行于奥氏体的{111}γ,即惯习面,相同惯习面的马氏体板条平行排列构成马氏体板条群。现已确定,这些稠密的马氏体板条多被连续的高度变形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约为20μm)所隔开,且板条间残余奥氏体薄膜的碳含量较高,在室温下很稳定,对钢的机械性能会产生显著影响。马氏体束与束之间以大角度相界面分开,一般为60°或120°角,马氏体束不超越原奥氏体晶界。同束中的马氏体条间以小角度晶界面分开。每束内还会有黑白色调反差,同一色调区的板条具有相同位向,称之为同向板条区。
    条状马氏体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截面呈椭园状的长柱体,长约几微米,宽在0.025~2.25μm之间(多为0.10~0.20μm),其长、宽、厚之比约为30:7:1。先形成的板条较宽,后形成的则较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13 15: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杨工讲的这么祥细!受教了!!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6-13 19: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形态上区分:马氏体叶较宽的,两片叶相交呈60度,下贝氏体针短细针的分别叫任意,叶与叶的交角约55度

马氏体较下呗难腐蚀,,多用浅腐蚀法辨别,腐蚀后出现黑色短小针状即为下呗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0-6-15 14: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孤鸿踏雪


      我不太理解 您说的“条状马氏体的空间形态是一种截面呈椭园状的长柱体,长约几微米,宽在0.025~2.25μm之间(多为0.10~0.20μm),其长、宽、厚之比约为30:7:1。先形成的板条较宽,后形成的则较窄。”   这与您上一段所说的比例不一致呀  
   顺便请教下粒状贝氏体的形成过程及温度什么的,谢谢啦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15 16: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pop2015pop


    这些数据资料都来自于科技文献,我也无法向你解释清楚。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18 14: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50钢和65Mn做成木工锯片基体,经过热处理后得到什么样的组织,才能在锯片高速运转受热而不产生变形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19 23: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个夹角60与55能有多少的区别呢,那些详细的解释在实际的判断方面给不了多大的帮助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10-6-20 12: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yyanlaoshi 于 2010-6-20 13:10 编辑

其实下贝和板马在光镜下比较难区分,一般在电镜下好区分。在日常生产中,也是根据分布形态来粗略地区分。下贝针叶较细,狭且尖,呈一撮撮分布,一般还和马氏体和极少量残余奥氏体共存。另外也可以根据浸蚀色泽进行区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20 18: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各位专家的发言,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板条马氏体是成束状的,在束里面是平行排列的;而贝氏体则是有50~60的夹角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1-16 20:00 , Processed in 0.0553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