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查看: 10327|回复: 4

帮忙解释一下软氮化和硬氮化的区别?

 关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9 01: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在车间不管这个,我们只有硬氮化,了解很少,希望高手指点!
谢谢[em9]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9 18: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问题,是初学热处理者不大容易理清的一个概念性问题,试着简单介绍一下,不对之处,请其它同行指正。
  1,硬氮化:学名‘渗氮’,也有人称为常规氮化。渗入钢表面的是单一的‘氮’元素,在方法上有气体法和离子法等。对于结构零件通常选用的钢种为含铬、钼、钛、铝等合金元素的专用钢,也有在其它钢种上进行渗氮的,例如不锈钢、模具钢等。渗氮处理的温度通常在480~540℃范围(既要保持工件的心部的调质硬度又要使渗氮层的硬度达到要求值),处理的时间按照要求深度不同,一般为15~70小时,甚至更长。渗氮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较深厚度(0.1~0.65mm,也有要求更深一些的)具有高硬度的呈弥散状的合金氮化物层(即扩散层),对于出现外表层的化合物层(白亮层)则希望尽可能的浅簿,甚至希望没有。
  2,软氮化:学名‘氮碳共渗’,早期把苏联(俄罗斯)的液体法翻译为‘低温氰化’。现在国内流行的有气体法、无(低)毒液体法和离子法。渗入钢表面的元素以‘氮’为主,同时添加了‘碳’。碳的加入使表面化合物层(白亮层)的形成和性能得到某些甚至是明显的改善。这里要强调一下,和渗氮不同的地方是:氮碳共渗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一定厚度(一般为10~20μm,也有要求20μm以上的,目前实验室里据称在碳素钢上曾经达到的厚度为110μm)硬度高、脆性小、没有或很少疏松等性能优良的白亮层,至于次表面的扩散层,按照钢种和使用要求不同虽然有时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处于次要地位了。氮碳共渗的适用广泛,几乎覆盖所有常用钢种和铸铁。以碳素钢为例,按照氮碳共渗处理的温度分为铁索体氮碳共渗(520~590℃)和奥氏体氮碳共渗(600~720℃),处理的时间一般为2~6小时,前者获得的白亮层为铁氮化合物,后者快冷后在铁氮化合物层的下面还有一层含氮奥氏体+马氏体层(5~12μm)。为了增强和改善白亮层的性能,我国的热处理工作者还采用了在渗氮的同时又单独或组合添加硼、氧、硫、稀土等元素,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大都不同程度的取得看得出来的效果。这种探索,至今方兴未艾,是热处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热点之一。
  3,‘软氮化’含义不是指获得的硬度比所谓的‘硬氮化’的硬度低,而是含有简便、省事、费用低的意思。
  这方面的的知识和内容非常丰富,楼主可以看看有关书籍、报道文章和其它网友的帖子。知识在于积累,慢慢来,不要着急。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油水混淬 + 10 有效答疑!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0 00: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分析,知道了大致的意思,我们单位还有碳氮共渗,是不是也叫做氰化啊,用的是煤油和氨气,看来和氮碳共渗(软氮化)还不是一回事?
热处理的定义还是真的很复杂啊。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21 22: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hezj在2006-11-19 08:04:20的发言:[/B]
[em12]楼主的问题,是初学热处理者不大容易理清的一个概念性问题,试着简单介绍一下,不对之处,请其它同行指正。
  1,硬氮化:学名‘渗氮’,也有人称为常规氮化。渗入钢表面的是单一的‘氮’元素,在方法上有气体法和离子法等。对于结构零件通常选用的钢种为含铬、钼、钛、铝等合金元素的专用钢,也有在其它钢种上进行渗氮的,例如不锈钢、模具钢等。渗氮处理的温度通常在480~540℃范围(既要保持工件的心部的调质硬度又要使渗氮层的硬度达到要求值),处理的时间按照要求深度不同,一般为15~70小时,甚至更长。渗氮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较深厚度(0.1~0.65mm,也有要求更深一些的)具有高硬度的呈弥散状的合金氮化物层(即扩散层),对于出现外表层的化合物层(白亮层)则希望尽可能的浅簿,甚至希望没有。
  2,软氮化:学名‘氮碳共渗’,早期把苏联(俄罗斯)的液体法翻译为‘低温氰化’。现在国内流行的有气体法、无(低)毒液体法和离子法。渗入钢表面的元素以‘氮’为主,同时添加了‘碳’。碳的加入使表面化合物层(白亮层)的形成和性能得到某些甚至是明显的改善。这里要强调一下,和渗氮不同的地方是:氮碳共渗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一定厚度(一般为10~20μm,也有要求20μm以上的,目前实验室里据称在碳素钢上曾经达到的厚度为110μm)硬度高、脆性小、没有或很少疏松等性能优良的白亮层,至于次表面的扩散层,按照钢种和使用要求不同虽然有时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处于次要地位了。氮碳共渗的适用广泛,几乎覆盖所有常用钢种和铸铁。以碳素钢为例,按照氮碳共渗处理的温度分为铁索体氮碳共渗(520~590℃)和奥氏体氮碳共渗(600~720℃),处理的时间一般为2~6小时,前者获得的白亮层为铁氮化合物,后者快冷后在铁氮化合物层的下面还有一层含氮奥氏体+马氏体层(5~12μm)。为了增强和改善白亮层的性能,我国的热处理工作者还采用了在渗氮的同时又单独或组合添加硼、氧、硫、稀土等元素,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大都不同程度的取得看得出来的效果。这种探索,至今方兴未艾,是热处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热点之一。
  3,‘软氮化’含义不是指获得的硬度比所谓的‘硬氮化’的硬度低,而是含有简便、省事、费用低的意思。
  这方面的的知识和内容非常丰富,楼主可以看看有关书籍、报道文章和其它网友的帖子。知识在于积累,慢慢来,不要着急。

如何可以减少在硬氮化时出现在白亮层?
是不是可以采用后期退氮?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22 00: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423朋友:对渗氮时已经形成了的白亮层,我所知道的在渗氮的后期进行所谓‘退氮’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白亮层的脆性,但不能减薄或除去白亮层(也许在这方面的技术有了新发展,本人孤陋寡闻)。
  你提出了一个渗氮领域中早已被专家、学者关注并且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渗氮的费用相当高,而且要选用能与之相匹配的钢种,非重要零件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然而对于承受接触应力或交变载荷的零件来说,表面白亮层如果过厚、脆性大,在使用中容易引起麻烦。早期的办法是渗氮后把表面的白亮层磨除(现在还在用),由于渗氮零件大都尺寸精度很高 ,处理后总有微量变形和体积变化,在尺寸和部位上常常存在诸多的问题而制约着生产顺利进行;后来有人寻找有选择性的腐蚀剂(仅除去白亮层而不腐蚀钢的基体)来解决,虽然看到过取得成效的报道,但由于腐蚀剂配方有毒、腐蚀过程不好把握而没有推广开来。
  上世纪70(?)年代英国人提出了一个叫‘氮势’的概念,列出了一个数学表达公式,根据这个公式,计算出氨分解率同炉气氮势的对应关系,从此情况有了突破性的变化,人们开始弄清楚了渗氮的过程是可以控制的。在某一固定温度下,如果炉气的氮势降低到某一数字,不论多长时间都不会在表面形成ε或γ'相,但氮原子仍然可以渗入钢中(但渗速随着炉气氮势的下降而变慢),这个氮势称为‘临界氮势’,开始生成γ'相的临界氮势比ε相要低些。这个临界氮势值是温度的函数。实际生产中所用的氮势通常都高于临界值,研究发现,白亮层的开始生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之前,没有白亮层出现;氮势下降,开始生成白亮层的时间随之延长,也就是说,某一钢牌号,在既定温度下,与渗氮时间相对应的能够生成白亮层有一个最低氮势,这个氮势叫‘门槛值’。如果把炉气的氮势始终控制在门槛值曲线的下方,就可以获得无白亮层的渗氮组织,这就为可控渗氮奠定了基础;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自动跟踪预先设定的氮势值程序,实践证明,可控渗氮的运用可以明显的减薄白亮层的厚度。目前,关于氮势门槛值只有一些零星数据和工厂自己掌握的专有资料,因为钢号―氮势―温度-时间四者之间的排列组合即便经过优选也是相当大的数字,要建立一整套氮势门槛值的数据库和实用的数学模型所需要的试验工作量和花费将是惊人的,恐怕要等好多年。
  在气体渗氮中,在固定的温度下,为了调节炉气的氮势,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减小通氨量,提高氨分解率;第二是添加70%以上的氮气;第三是添加一定数量的氨分解气。第三种方法较为先进。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10 收起 理由
dzkyx1314 + 10 感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13 08:59 , Processed in 0.0452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