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东方航天校准检测有限公司 热处理论坛合作伙伴广告位
搜索
楼主: johnny9701

[公告] 老师傅非要和我争个高下,无奈。。。。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0: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中仪天信科技有限公司
本帖最后由 johnny9701 于 2012-9-13 10:25 编辑

昨晚老师傅做的那炉刚出炉,660度进炉,温度立马降到550度,升到920度,用了3个小时。。再排气1个小时。

竟然用了4小时。。。大家觉得过分吗?200公斤的量。吊装,虽然密集,但空间是有的,不算紧,也不算松,形状为直径110mm*10mm薄的圆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10: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ohnny9701 于 2012-9-13 10:29 编辑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2-9-13 09:28
甲醇从280℃开始裂解,CH3OH→CO+2H2,1克分子(32g)甲醇可以裂解为22.4LCO和44.8LH2,1L液态 ...


谢谢您给我的参考。本人数学很差,我这么算了算,您看看对不对,

35千瓦的炉膛,直径500MM*H800MM,我算下来是1.035个立方米。

1升的酒精,按您说的分解产生1.68立方的CO和H2。

我们是平均一个小时0.6Kg的酒精,1升酒精=0.8公斤,那也就是说我排气只需要1L酒精足够了。

另外,请问您公司的多用炉,一炉装多少公斤?一般从进炉到到温,需要多久?




您看下,我理解的对吗?可能数字方面有点不足,望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13 09: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ny9701 发表于 2012-9-13 09:34
我就想问下,论坛里有像我这样,把升温阶段也算进排气阶段的有吗?难道大家都用多用炉了??传统的人用了 ...

    我们的多用炉自升温开始至炉温到达渗碳工艺温度后约15min前即视为升温排气阶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13 09: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2-9-13 09:53 编辑
johnny9701 发表于 2012-9-13 09:34
我就想问下,论坛里有像我这样,把升温阶段也算进排气阶段的有吗?难道大家都用多用炉了??传统的人用了 ...


    看看这个(附件)工艺曲线标注,这是我的手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免费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热处理币 +20 收起 理由
wangqinghua196 + 20 感谢上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09: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桥流水!!! 发表于 2012-9-13 09:22
甲醇650就分解比较充分了,为什么要到920才开始排气。确实够浪费的,

请问你也是这样做的吗?

因为我们35千瓦井式炉,做250KG,是很满很满的,热炉子都要升2小时才能到温,冷炉子起码3小时才能到温,这段时间是滴酒精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排气。。。。

您同意我这观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09: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鸿踏雪 发表于 2012-9-13 08:06
做种质量检测结果是检验工艺是否经济、高效,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让结果说话好了!

我就想问下,论坛里有像我这样,把升温阶段也算进排气阶段的有吗?难道大家都用多用炉了??传统的人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9-13 09: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醇650就分解比较充分了,为什么要到920才开始排气。确实够浪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13 09: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ny9701 发表于 2012-9-13 09:18
甲醇不是550度就能裂解了吗?我氮化也是这样做的呀?

当然我理论知识欠缺,是硬伤。。。

   
    甲醇从280℃开始裂解,CH3OH→CO+2H2,1克分子(32g)甲醇可以裂解为22.4LCO和44.8LH2,1L液态甲醇(约300g)裂解后可形成560LCO和1120L H2,裂解气体总体积(甲醇产气量)为560L+1120L=1.68 m³。
    800℃左右时,24d=1ml,840℃左右时,1.48 m³=1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09: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天的风 发表于 2012-9-13 08:33
这有什么争的,不管什么工艺产品检验合格才是根本.难道你们做的产品都没有检验?都是按工艺走,不抽试样到时间 ...

老产品,现在生意不好,再加上对方要求年降2%,老板就要走控制成本路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发表于 2012-9-13 09: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maike 发表于 2012-9-13 07:59
可以做试样检测啊!但是有一点甲醇的裂解温度600度有些困难吧

甲醇不是550度就能裂解了吗?我氮化也是这样做的呀?

当然我理论知识欠缺,是硬伤。。。

那请问,甲醇最加裂解几度?另外,我连升温时间算排气,可行否?

拿成品试验不太敢。。除非拿几个试样看看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534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2-9-13 08: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有什么争的,不管什么工艺产品检验合格才是根本.难道你们做的产品都没有检验?都是按工艺走,不抽试样到时间就出炉,不会有异常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5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9-13 07: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做试样检测啊!但是有一点甲醇的裂解温度600度有些困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13 08: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鸿踏雪 于 2012-9-13 09:25 编辑

    最终质量检测结果是检验工艺是否经济、高效,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

    让结果说话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4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9-13 08: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只要老板同意,可以实行工艺试验,试验成功了证明你的说法就对了,这样老板就实惠了,毕竟跟他节约了成本。如果不成功大不了把工件返修一下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5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2-9-13 15: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tlx322 发表于 2012-9-13 13:58
事实比在这里讲要强的多,能检测最好检测一下。
按道理来讲,换气至少要换3倍的炉膛体积吧?也就是需要2L的 ...

那如果渗碳剂一起滴入呢?会不会缩短排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13 15: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老师傅非要和我争个高下,无奈。。。。

全部拉断,现还在某研究所有限公司作中层的领导要是从炉盖上晚下来一分钟就一块儿上天了。设备两年半没能搞好,趋于废品。后被别人用两个半月投产。血的教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3-4-19 1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johnny9701 发表于 2012-9-13 09:34
我就想问下,论坛里有像我这样,把升温阶段也算进排气阶段的有吗?难道大家都用多用炉了??传统的人用了 ...

到温后再排气0.5-1小时比较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3-4-22 2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还是以检测结果作为评定的标准。
老师傅的经验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热处理论坛 ( 苏ICP备2021037530号|苏公网安备32059002001695号 )
Copyright © 2005-2024, rclbbs.com 苏州热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12-2 10:45 , Processed in 0.0686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