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ddx 于 2011-9-2 23:58 编辑
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等机械加工企业原先的中型锻件(钢42CrMo,直径约110毫米,长1000毫米左右的棒料或直径400毫米,壁厚80毫米,高400毫米左右的环形锻件)工艺流程基本是“锻件毛坯调质——粗加工——去应力退火——精加工——表面氮化——磨削加工”,为了降低成本,许多机械加工企业都把“去应力退火”工序取消了。而且为了提高效率,还提高了氮化温度(约580度,3小时),造成表面氮化后变形和跳动超标。甲方的普遍做法是将这一后果转嫁到毛坯供应商,要求供应商予以解决,理由是组织不均匀或去应力不充分。实践中,毛坯供应商已经在调质后增加了去应力退火工艺,温度在580度以上(再提高会影响机械性能指标),而且保温长达8小时以上,但效果仍不理想。请高手指点迷津。 |
|